“皇爷爷圣明。”
对于朱元璋最终这个决定,朱雄英很赞同,他觉得这样也是最好的,毕竟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的,和明朝现在完全不同。
“嗯。”朱元璋颔首,看向朱雄英:“乖孙啊,真是咱的好圣孙,你这法当真不错”
“哈哈”
朱元璋的声音很是洪亮。
同时又充满力量。
这笑声在空旷的奉天殿内回荡。
随即朱元璋就准备,拟圣旨了。
明日朝会,合该命六部尚书,户部、吏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,并通政使司、都察院、大理寺堂上官,及所有在京五品以上官员,明日早朝,全部准时列班。
这种有关乎国本、涉及万民福祉之重大国策,需与群臣共议。
对了,他不准备参加。
这种事情,算是功绩,他要让朱标来做。
朱元璋随即又看向朱雄英,道:“乖孙,明日早朝,由你亲自将这‘一条鞭法’的精要,原原本本,讲给满朝文武听,让那些大臣们都睁大眼睛好好瞧瞧,瞧瞧咱大明朝的储君,是何等的天纵奇才。”
“有你在,咱大明江山,何愁不能根基永固,千秋万代。”
朱雄英点了点头。
他知道皇爷爷对自己的期望很大,随即便迎着朱元璋的目光,点了点头:“孙儿遵旨。”
此时,夜色深沉。
紫禁城的轮廓在星光下显得格外肃穆。
乾清宫的灯火依旧明亮,映照着朱元璋的脸,他随即让内侍进来,准备拟旨。
内侍匆匆走了进来,连忙躬身应诺。
手脚麻利地将御案上的笔墨纸砚迅速铺陈妥当。
朱元璋提起御笔,看向朱雄英:“乖孙,这圣旨该如何拟,你来说,咱来写。”
朱雄英闻言,心中倒是有着圣旨内容,想了想,道:
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”
“朕闻,天下之大,黎元为本。自御极以来,夙夜匪懈,宵衣旰食,唯恐有负苍生。然国用未充,民生犹困,朕深忧之。究其根源,盖因赋税名目繁多,徭役征发无度,吏胥乘隙作奸,以致民力凋敝,生计艰难。”
“今皇长孙朱雄英,天资颖悟,心念稼穑,体察民瘼,洞察时弊。特奏请推行‘一条鞭法’之制:将天下田赋、徭役、杂项征派等诸色税课,悉数归并合一,裁汰冗费,核定总额,折征白银。此法一行,既可免去百姓多重输纳之累,亦能杜塞奸吏上下其手之途,更可使国家赋入,条理清晰,岁有常额。”
“朕览其奏,深契朕心,嘉其忧国恤民之诚。特准所请。”
“着,户部、吏部、工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六部尚书,及在京文武大臣,于明日早朝,齐集奉天殿,详议‘一条鞭法’推行之细则、章程及诸般配套事宜。务求周详妥帖,以利施行,惠泽万民。”
“钦此。”
朱雄英的声音很平稳。
不紧不慢的,把一条鞭法改革的缘由、方法、益处以及后续步骤,都说的很清晰。
让朱元璋写在旨意中。
朱元璋一边听着,一边慢慢书写。
他虽是农民出身,可这些年也练了练书法,字迹堪称笔走龙蛇。
朱雄英每说一句,朱元璋脸上的赞叹之色便浓一分。
他这个孙儿,当真了不得。
乖孙的所思所想,可以说每一条都切中时弊。
而且更重要的是。
孙儿能展现出一种,远远超越年龄的格局。
还有对未来的谋划。